臺灣海洋科學家深入南極150天,
帶你看見不為人知的冰封世界!

 

 

 

 

 

介紹:

作者: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時報
出版社:時報
出版日期:2012/04/02

 

 

極地大發現--
企鵝體內竟含高量戴奧辛
海洋生物有機萃取物可抗癌

 

 

臺灣海洋科學家深入南極150天,
帶你看見不為人知的冰封世界!

★魚類大都頭大身小,血液呈現白色!
★笠螺大如鮑魚,直徑長達8公分!
★身體透明、如天使降臨的「冰之精靈」,竟是肉食生物!
★海綿、海膽、陽燧足的有機萃取物可抗癌、抗發炎!
★企鵝體內含戴奧辛等有機汙染物是雞肉的20倍,豬肉的545倍!

 

南極是各先進國家正積極研究的新天地,臺灣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參與其中。2009年,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正修科技大學、東華大學、中山大學與大陸南極考察隊攜手合作,臺灣研究人員得以藉由中國大陸研究船、研究站前往南極收集第一手資料,完成不可能的「零下任務」,帶回包括土壤和各類生物高達數百個樣本,可望拓展臺灣在海洋天然化學方面的視野,進一步豐富在藥物研發上的基礎。這次任務不僅可望突破臺灣科學研究的局限,也為下一世代的科學人開出一條新路。

本書除嚴謹的科學紀實,也生動描繪了極地生活種種,讀者雖無法身歷其境,卻可隨著文字一起破冰,感受全新的天地。



 

作者簡介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位於墾丁國家公園境內西北角龜山山麓臨海地區,全區約60餘公頃,主要有3座展覽館,波浪般的建築物屋頂配合山海景緻凸顯了水的精神。

.臺灣水域館:藉著小水滴的旅行,訴說臺灣河川到海洋生態的多樣性。

.珊瑚王國館:有全世界最大的活珊瑚展示,透過81公尺長的海底隧道,體驗南中國海熱帶珊瑚世界,並可觀賞白鯨敏捷的身影。

.世界水域館:臺灣首座撼動人體感官的數位水族館,以虛擬實境模擬古代海洋、海藻森林、深海水域、極地水域等生態環境。

此外,更負有推動海洋科學研究、海洋科技產業、海洋教育等重要任務。另與東華大學合作成立「海洋生物多樣性及演化」及「海洋生物科技」兩研究所。

本書主要參與寫作人員如下:

.方力行(前海生館館長、正修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國立中山大學榮譽教授)

.郭富雯(海生館生物馴養組研究助理)

.林家興(海生館企劃研究組助理研究員)

.宋秉鈞(國立東華大學海洋生物科技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海生館企劃研究組研究員)

.王琳麒(正修科技大學化工與材料工程系教授)

.林嘉瑋(海生館展示組助理研究員)

.何宣慶(海生館展示組助理研究員)

.張祐嘉(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博士學位學程博士班研究生)

.王自磐(大陸地區國家海洋局資深研究員、浙江萬里學院教授、海生館極地科學諮詢委員)


 

 

心得:

坊間關於南極的旅遊書籍很多,但都沒有這本介紹南極的書籍來得特別,他們都是以旅遊的角度切入南極的世界,然而這本書卻是以比較學術的角度揭開南極的另一層神秘面紗。
 
到南極做學術研究,對台灣的海洋生物學家來講幾乎是遙不可及的夢想,這次海生館的幾位科學家們搭上了中國研究團隊便車,終於有機會以科學研究的身份踏上南極大陸。

 

當然啦,這本書不像一般的南極旅遊書籍中介紹了南極旅遊的景點,而是記載了這幾位科學家在南極的研究探險,也因為他們的特殊身份,讓他們在南極之旅景點更加特殊。

 

像是書中就有一篇寫了他們到各國的研究基地的參訪之旅,這些各異其趣的研究中心同時也是一國國力與財富科學進步的最好體現,可是看著看著看到他們也路過了正在建造中的印度研究中心時,突然想到,國際間是在「南極條約」中約定了南極只能用於和平與科學研究用途,可是即使他們在建造這些研究基地時再怎麼注意不要破壞南極環境,那些科學家在南極生活的期間再怎麼注意垃圾廢物的處理,但這些建築物、人出現在南極這塊土地上,本身就是對南極大陸的破壞,只是將破壞的速度延長了很久,如此想法一起,就忍不住為南極大陸這塊人類最後的淨土感到些許的悲哀跟擔憂。
 

本書中記載的內容不只是這幾位科學家在南極的研究收穫,還有他們在研究基地的生活點滴,這個部分是我最感興趣的,也是別的南極旅遊書中相當難的一見的。

 

 

 


 

arrow
arrow

    漫天雪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