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進步是人類的橫行與霸道,
而攝影則是對文明的完美反諷。
我們的地球,正承載著巨大的傷悲;
我們現在擁有的一切,都是借來的。
無可抗拒的反噬,已在你眼前展現開來⋯⋯
介紹:
作者:彼得‧埃西克Peter Essick
譯者:陳冠吟
出版社:創意市集
出版日期: 2015/12/19
繁體卷數:全 1 本
National Geographic——
他花了二十五年的時間,為《國家地理雜誌》拍攝那些被上帝遺棄的地方。
Outdoor Photography——
《戶外攝影雜誌》評選他為最具影響力的自然攝影師。
Ernst Haas said, "A picture is theexpression of an impression. If the beautiful were not in us, how would we ever recognize it?”
恩斯特‧哈斯說:「照片是印象的詮釋,可我們的本質並不總是美麗,該如何去看清?」
把握現在,如果還有明天……
那些看似離我們還很遙遠的傷害,以一種幾近看不見摸不著的頻率,緩緩地囓咬著現存自以為的安好。
彼得‧埃西克(Peter Essick)與我們分享他二十五年來,為《國家地理雜誌》拍攝專題時所發生的小故事,他造訪了世界各個偏遠的角落,那些彷彿被上帝遺棄的地方。這些攝影作品突顯目前迫切需要被理解的自然環境議題,淡水短缺、戰爭頻仍、濫墾濫伐、氣候變遷、珊瑚白化、核廢處置、塑膠污染、化學汙染⋯⋯
他將個人攝影經驗與這些複雜的議題串連,啟發我們該從何做起,試著修補人類在這個孕育萬物的生態系統上所鑄成的傷害。這是一趟既寫實又殘酷的冒險旅程,有自然最美的樣貌,卻也讓你看到所謂的文明社會,正失控地以發展進步之名,行剝奪生物多樣性之實。
我們留給下一代的是什麼樣的世界?
全看我們如何保護提供無數資源的大地之母。
心得:
我們的世界美麗又脆弱,尤其在好大喜功、不知節制的人類面前,什麼在堅強的東西都會變的脆弱,但即使科學家們一再對人類提出警告什麼不可以做、什麼要保護,但人類的反應卻往往反骨地往反方向去發展。
就像最近一篇在《經濟學人》上面的文章,完全打破綠能=高電價的既定認知,廠商因為政府的補助,只要建造好綠能發電裝置之後,後續的維護成本很低,等於越多人投入綠能發電的行業,搭配上過時的電價費率,電價就會越低,廠商的利潤自然越低,反而成為發展綠能發電的阻礙。
《再生能源的骯髒秘密》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81182
人人都知道要愛我們地球,知道地球暖化是一個不可不重視的議題(除了某些決對不承認地球有暖化、視地球暖化為陰謀的人),可是要我們因此放棄現代生活的優渥,回到工業革命之前那種沒有電、沒有高科技的生活,卻也是怎麼都辦不到的,當我們看到那些因為人類工業發展帶來嚴重汙染的照片,往往都是帶著獵奇的心理去接受那種異樣的視覺震撼,看太多反而還會削弱我們關注力,不夠新奇的還吸引不到人們的注意,這種現象難道不可笑嗎?
本書收錄了記者彼得‧埃西克這25年來為《國家地理雜誌》所拍攝的這照片,雖然在他卓越的拍攝技巧之下,那些地球千瘡百孔的傷痕也變成了風景,可是卻抹滅不掉一個有理想的記者想透過自己的力量,向世界傳遞一個關於他眼中所見關於地球的悲傷傷口的努力。
好的傳播媒體應該是能為閱讀大眾開啟一扇名為「知」的大門,而不應該只會把那些光怪陸離、腥羶駭人的新聞塞給大眾,可惜大眾最愛看得還是那些八卦醜聞,所以這樣的記者實在太多,甚至都有污名化新聞行業的傾向,在接受本書每張照片背後故事震撼的同時,也看到了一個記者對自己理念堅持不懈與不辭辛勞只為拍到一張好照片的嚴謹態度,雖然他也是為了養家活口,但在求的一份溫飽之外,記者彼得‧埃西克也在盡他最大的能力,向世人傳遞一個關於地球最真實、人類最殘酷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