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投姐》、《呂祖廟燒金》、《周成過台灣》、《瘋女十
民間老少耳熟能詳的「
終以「歷史本格推理」的樣貌面世!
國藝會補
新生
介紹:
書名:《清藏住持時代推理:當和尚買了髮簪》
作者:唐墨
出版社:要有光
出版日期: 2017/03/29
繁體卷數:全 1 本
台灣早年傳說,有所謂的四大或十大奇案。這些聳動奇案,
時間就在1934年……
府城.松本寺的清藏住持,和拉著雜貨車賣什細的秀仁,就
〈洗手巾之歌〉:本來是大喜的府城運河開鑿周年紀念日,
〈二林金錶案〉:高千穗丸被美軍擊沉,本來該上船的石阿
〈蕃婆假燒金〉:山地嫁來的頭目女兒怎麼可能會去拜呂洞
〈和尚藏髮簪〉:道會禪師吊死在鐘樓,禪房搜出女人的髮
心得:
“我聽到烏橋,只想到晚上的「納涼會」才有賣小吃,那些小吃是我夏夜的精神補給品。夏天的晚上,河畔兩岸舉辦定期的「納涼會」,各色小吃攤頭,連著像一尾長龍,點上與星光爭輝的燈彩。早在一個月前,商店街的商家們就將宣傳畫報貼滿大街小巷,還載明了這是夏日限定的風物詩,過了夏天,「納涼會」就不復存在了,一時間習慣夜間玩樂生活的人,包括我在內,打入秋的那一刻起都會適應不良。”
濃濃的日本江戶時代氛圍,加上閩南語特有的語調,勾勒出一個充滿異國風采的日據時代的府城時空,雖然文中到處出現閩南語語調卻沒有讓這些以市井小民為背景的故事,沾染上市井村夫的粗俗粗曠,反而讓人倍感親切與新奇,《清藏住持時代推理:當和尚買了髮簪》以短篇的方式呈現各個案件,但不變的是這種橫貫通篇、巧妙融合了江戶時代跟台灣本土所誕生的風俗氣氛。
大概是因為在各短篇裡的主要角色基本上都來自社會中上階層,不是小有積蓄的商人,就是一廟的和尚廟公,連《番婆假燒金》裡面那個賣豬肉的攤販劉信昌都家境不錯,真正的市井小民其實只能從故事的片段中稍微窺見,《清藏住持時代推理:當和尚買了髮簪》的主角清藏律師更是法醫出身,退休後出家的知識分子,配角、也是故事視角的秀仁雖然是個推攤車到處賣什貨的小攤販,卻是個識字、愛思考的羅漢腳,雖然故事中沒有說明秀仁的出身背景,他也曾抱怨過因為百貨店的大量出現,讓他的生意越來越難做,但秀仁的識字卻代表他應該是來自一個家境小康,至少供的起他念書的家庭(雖然也不排除是秀仁長大後自學來的,但能自學應該也是要有幾分閒錢才有辦法辦到),這樣的角色設定,加上作者唐墨的用字遣詞相當文雅,所以即使文中四處出現閩南語的說話方式,但通篇卻是瀰漫著不同於鄉土文學的文雅氣氛。
比起解開謎團的詭計,在這些事件當中更重要的是人情,原本這些事件就沒有那些彎彎曲曲非常刻意而為之的詭計存在,清藏律師跟秀仁的存在只是讓真相早一步大白,但事情的真相對這些身在事件當中的人卻不是那麼重要,黑與白的界線在這裡無法說的清道的明,清藏律師也是這麼通情達理。
《清藏住持時代推理:當和尚買了髮簪》以《林投姐》、《呂祖廟燒金》、《周成過台灣》、《瘋女十